柳州信息网

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清尼卡明节 曾经也是植树节

网络整理 2017-04-02 社会新闻
(原标题:清明节曾经也是植树节)

农谚说“植树造林,莫过清明”。在古代,清明节也是植树节。

清明植树发起者是刘邦

清明节植树发起者是汉高祖刘邦。

相传,刘邦作了皇帝之后,某年的清明节前夕,他回乡祭祖。一行人来到他老家沛县郊外的一片乱坟岗里。由于战乱,这里茅草丛生、野狐出没。加之,长年无人上坟添土,坟头不显,墓碑断裂,已无法辨认祖先的坟墓。刘邦立即命令文臣在黄帛之上书写了一份祭祖文,刘邦手持祭文,心中默默祷告苍天:“上苍有眼,祭文飘落之处即为祖先安寝之所。”遂将黄帛抛向天空,黄帛在空中飘荡了一会后,落在不远处的一座坟头上。随从立即上前寻找,发现了一块已经破碎的墓碑,上面果然刻有刘邦祖先的名讳。刘邦大喜,立即命人修坟立碑,并在旁边亲手栽植几棵松柏作为标志。

皇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朝中大臣纷纷效仿,每逢清明节,都要回乡祭祖、植树栽花。后来此习俗流传到民间,人们便将清明祭祖与植树结合在一起,使之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民俗。

唐人插柳成荫

到了唐代,清明踏青与插柳的民俗十分盛行。所谓插柳,原指人们身上插戴柳枝的一种行为。但在田野踏青和坟茔祭祖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随手将柳枝往坟头或地上一插,柳便成活了,无意中起到了植树的作用。据说插柳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神农氏。柳条有强大的生命力,入土就活,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样清明插柳的习俗就慢慢形成了。

唐诗人宋之问在《途中寒食》一诗中说“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韩翃也有《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些诗都记述了唐朝清明插柳的习俗。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是一位亲自种树、并对种树很有经验的官吏。被贬柳州刺史时,他十分重视柳州城区的植树造林,亲自参加植树活动。曾作过《种柳戏题》一诗:“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而在《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中,柳宗元对种树的描述更加具体。韩愈在《柳州罗池庙碑》中,也记载了柳宗元注重修整市容、种植树木花草的事迹。

乾隆的清明植树碑

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有乾隆植树碑一通,正面刻有乾隆御笔题写的《种松诗》。据说,此碑原为圆明园遗物,在八国联军焚毁圆明园后被移至未名湖畔。由此碑可见,乾隆皇帝经常在清明节植树。据有关史料记载,乾隆时期曾规定,永定河护河的兵士每人每年要种柳100棵,且对树苗的规格、栽植标准有严格要求,尤其是要保证成活率。为鼓励永定河沿岸村庄的民众在清明节时广泛植树,清政府还制定了若干奖励办法。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还总结出植柳的经验,并写成一首五言诗:“堤柳以护堤,宜内不宜外。内则根盘结,御浪堤弗败,外惟徒饰观,水至堤仍坏。此理本易晓,倒置尚有在。而况其精微,莫解亦奚怪,经过命补植,缓急或少赖。治标兹小助,探源斯岂逮。”

民国时的法定植树节

1912年5月,中华民国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14年11月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看到祖国遍地荒山秃岭,联名上书北洋政府,倡导以每年清明节为“中国植树节”。同年7月,在孙中山的积极倡议下,北洋政府下令,规定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举行植树节典礼并植树。

爱国将领冯玉祥有“植树将军”的雅称。他在北洋陆军第十六混成旅任旅长时,率兵讨伐张勋复辟,屯兵徐州。为美化徐州的城市环境,冯玉祥发动官兵在清明节前后广泛植树造林。冯玉祥喜欢植树,更爱护树木。当他看到一些树木被人砍伐、破坏时,非常痛心,曾写下一首通俗易懂、流传甚广的护林诗:“老冯驻徐州,徐州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此诗威力无穷,有效制止了乱砍滥伐树木的现象。不几年,徐州城内树木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本版插图王进城

欢迎赐稿

来稿请寄[email protected]

(原标题:清明节曾经也是植树节)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