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信息网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江西于都:红军渡 长征源 鱼水情

网络整理 2019-05-25 国内新闻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在苏区和长征途中,红军就是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

序言

“晚霞映红于都河,渡口有一支难忘的歌。唱的是咱长征源,当年送走我的红军哥哥哟……”

于都,是赣南第一块红色根据地、第一个红色政权诞生地,也是万里长征起点,威武红军长征出发地。

江西于都:红军渡 长征源 鱼水情

(一)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8.6万人集结于都,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光荣的苏区历史,伟大的长征精神。

1933年1O月,敌军纠集100万兵力,200架飞机,向我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博古、李德在战争一开始,就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实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全线出击,使红军陷入被动局面,我根据地南北门户相继失守。我军开始考虑跳出敌军的包围圈,实行战略转移,确定主力突围转移之后,最终将突围转移地点选在了于都。

江西于都:红军渡 长征源 鱼水情

1934年10月17日至21日拂晓,我第一、二野战纵队与红 一、三、五、八、九军团共8.6万中央 红军将士,从东门等8个渡口,渡过 600多米宽的于都河,踏上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江西于都:红军渡 长征源 鱼水情

(二)

现在县城东门渡口的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是红军长征出发地的旧址。这里原来只有一个简单的红军渡石碑,而今,已经建成开放了一个气势恢宏的“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广场,纪念碑上醒目地刻着“长征从于都出发”……

江西于都:红军渡 长征源 鱼水情

纪念广场的中心是“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她象征着我威武之师在此渡河出发。碑身为双帆船造型,象征着红军从此扬帆出征。

江西于都:红军渡 长征源 鱼水情

碑座上的三幅巨型浮雕,分别以“集结”“出发”“奉献”为主题,周围的围栏上雕刻着红军各军团渡河出发的八个主要渡口(于都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梓山的山峰坝,罗坳的孟口、鲤鱼、石尾,靖石的渔翁埠)

江西于都:红军渡 长征源 鱼水情

(三)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陆定一《长征歌》诗中描述的,正是是红军夜渡于都河开始长征的真实写照。

为了使将近9万红军安全转移,于都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江西于都:红军渡 长征源 鱼水情

严守秘密。于都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为革命不怕牺牲,无私奉献。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于都人民大力支援红军,沿岸群众和县城居民几乎将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料,甚至老人寿棺等一切可用器材都是捐献出来,调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有的用作架设浮桥,有的用作摆渡,在60里长河段架起了5座浮桥。为避免敌机侦察暴露目标,船排工人全力配合红军工兵部队,头天下午架桥,次日凌晨拆除,保证红军每天能够顺利夜渡。

8万余人的大兵团,能够隐蔽地从各个战场上撤下来休整,在于都境内集结休整达十天之久,直至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敌方军队及其谍报机关都未能察觉红军主力的去向和真实意图,为迈出万里长征第一步打好了基础。

江西于都:红军渡 长征源 鱼水情

扩充兵员。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经过一年的浴血奋战,伤亡严重,亟需补充兵员,于都人民积极支持,全县各乡都设置了“拥护红军委员”,积极动员子弟参加红军。红军在于都休整结集时,于都县委遵照命令,将刚加入红军的9700名战士,编为8个补充团,补充到主力军团。红军8.6万人中,机关有1万多人,在7万多名红军战士中,于都籍战士占到了十分之一强。《红色中华》发表文章表扬:“在赣南、于都县顶呱呱的”。

江西于都:红军渡 长征源 鱼水情

提供物资。如此大规模的红军主力军集结,吃饭是头等大事,将近9万人的大部队,一天就吃掉上千担稻谷的米。集结期间,于都人民贡献粮食90万担、银元81.9万块。同时,每天要把上千担稻谷加工成米,也是一项繁重的劳动。为了保证稻米的供应,于都每个乡、每个村、每个屋场甚至每户人家都动员起来了。主要由老人、妇女、儿童组成一支一条龙的队伍:把征集的稻谷,从每家每户挑到一座祠堂,集中几座砻、几个碓,日夜不停地砻米、舂米、筛米。

江西于都:红军渡 长征源 鱼水情

在推砻、筛米的空隙里,朴实善良、辛勤耐劳的于都妇女和老人,为红军赶做一双双结实的草鞋。在那一段时间里,很多村坊、屋场直至夜深人静,还此起彼伏地传来木槌在大石头上捶打稻草的响声。

江西于都:红军渡 长征源 鱼水情

我军主帅得知此事后,深为感慨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江西于都:红军渡 长征源 鱼水情

热情好客的于都人民对红军如同家人,分外亲热。当时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治委员的杨成武在《别了,于都河》一文中,这样写道:

这里的乡亲们没有把我们当外人,甚至待我们胜过亲人……他们宁可自己一家挤在一间小屋子里,也要腾了宽敞的屋子让我们住。他们帮我们补衣裳、教我们打草鞋,像逢年过节迎亲人一样,给我们捧来香喷喷的红薯、红米饭和可口的菜肴。大娘、表嫂还跑来抢着洗衣服、烧开水,乡苏维埃的同志还捧来铺草……我们在这里住下后,一起劳动、一起生活、一起战斗,结下了更深厚的情谊,真可以说是同生死、共患难了……

(四)

于都支前参战的人数超过十万人次,参加长征的有1万多人,仅有姓名记载的烈士就达16336人,其中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达1.1万人。还有相当数量的于都籍“挑夫”承担转移红军伤员和物资的重任,但最后连名分都没有,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此外,红军长征后,于都成为了苏区的最后一块土地,也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起源地。在于都县内共安置了1万多名红军伤病员,收留了一批红军将士的后代,为保护这些伤病员和红军后代,许多群众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用鲜血谱写了一首首拥军优属的悲壮之歌、荡气回肠的人间赞歌!

本文作者:一枚小浪子(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4161903091974659/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于都   江西   李德   赣州   根据地   杨成武   文章   浮雕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