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信息网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八十万禁军教头”中的禁军究竟是怎样的部队?得从五代十国说起

网络整理 2019-05-26 国内新闻

楔子

五代十国时期,兵戈不息,各政权统治者都极为重视军队,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重视军队中战力最强的禁军。

这是为什么呢?

禁军的前身是唐朝的南衙十二卫和北衙六军,但是自府兵制废驰后,十二卫渐成虚名,南衙中的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等诸卫上将军、大将军仅用以酬赏功臣,作为武臣的官阶,而非实职,这种情形至唐末五代沿而不改。

而禁军中的北衙军,则直被视为皇帝的侍卫军和王朝武装力量的核心,禁军遂成为北衙军的专称。唐肃宗时,北衙军已形成左右龙武、羽林、神武的六军建制,因为六军是禁军的核心力量,因此常常以六军代指禁军。

唐后期禁军的领导权长期为宦官把持,宦官借此更易帝王、干预朝政,是影响唐后期政局的重要政治力量之一。

“八十万禁军教头”中的禁军究竟是怎样的部队?得从五代十国说起

所以在五代十国时期,禁军极其受到各政权统治者的重视,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并作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五代十国战乱不止的形势却无法为禁军兵制的大规模整改与深入改革提供安定的环境。

而且十国政权与中原王朝政权的禁军兵制又各有不同,因此,五代十国时期的禁军制度总体上呈现出杂乱缓慢变革的态势。

直到后周建国后,禁军兵制改革的步伐才开始大大加快,这其中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出身禁军的将领。赵匡胤称帝后在后周的基础上,对禁军制度做出了大规模整改与深入改革,从而影响了整个宋朝。

“唐宋之变”一直是学术圈一项非常重要的历史研究课题。

而宋太祖以武人起家,以禁军称帝,通过对五代十国禁军制度变革过程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唐宋之变”。


一、后梁王朝的六军制度

唐末,朱温诛杀宦官,给予禁军毁灭性打击,至此唐代六军(楔子中提到,六军是禁军的核心力量,因此常常以六军代指禁军)名存实亡。

六军名号仍然不废,为加强对六军的控制,朱温以所辖宣武军补充六军员额,并命心腹统领,六军的实际指挥权则委属左、右统军。

开平元年(907),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当年四月,即对六军进行整改,“改左右长直为左右龙虎军,左右内卫为左右羽林军,左右坚锐夹马、突将为左右神武军”。此时,后梁六军实际上有龙虎、羽林、神武等3个军号,每军各有左右,共计6支部队。

“八十万禁军教头”中的禁军究竟是怎样的部队?得从五代十国说起

开平年(908)十二月,梁太祖对六军重加改造。

《五代会要》卷12《京城诸军》载:“改左右天武为左右龙虎军,左右龙虎为左右天武军,左右天威为左右羽林军,左右羽林为左右天威军,左右英武为左右神武军,左右神武为左右英武军。”

六军名称再变而为龙虎、天武、羽林、天威、神武、英武等,每军仍然分为左右两支。此次变易军号,固然有彻底改造六军的意图,其直接目的更在于将中央直属部队的统兵权授给勋旧和功臣,从而收到严密控制六军的效果。

上段引文小注即说:“前朝(唐)置龙虎六军,谓之卫士。至是以天武、天威、英武等六军,易其军号而任勋旧焉。”

此次禁军改革后,梁太祖以元从、亲随、宠信武将分别担任禁军将领。

如赵辈之子赵霖,因其父竭力追随朱温,“数年之间,悉力委输,凡所征调,无不率先”。开平二年(908)十二月,被“授羽林统军”,“其后累当近职,连典禁军”。

再如梁太祖外甥袁象先,随军多年,是以被“授左英武军使,再迁左神武右羽林统军”。

又如勋将霍彦威,被“授左天武军使"。

“八十万禁军教头”中的禁军究竟是怎样的部队?得从五代十国说起

后梁对六军的两次整顿所形成的六军制度,与唐代六军制度有所不同。尽管如此,后梁六军的名号与唐代六军制度仍然具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上述羽林、龙虎、神武3个军号,直接沿用唐制,其中的龙虎军,也就是唐代的龙武军,因朱梁一朝不避唐祖李虎讳,故直接称龙虎军。而开平二年(908 )整顿六军后的天威、天武、英武3个军号,也来源于唐朝禁军的名号,只不过这些军号在唐代不属于六军系统,后梁则将其引入到禁军体制,这是后梁王朝对唐代六军制度的改造。

虽然后梁的六军制度是在唐制基础上发展而来,但也仅仅限于制度形式的移植而已,至于六军兵员的构成,则与唐朝禁军毫不相干,而是来源于宣武军所属各部。换言之,后梁六军实际上是以藩镇军为基础组建而成的,形式上则以六军名号冠之。

不过,朱温建国前藩镇军下辖各支军队的实力并不一致,经过改造后的六军同样存在着战斗力强弱不等的差别。


1.后梁六军之中,以龙虎军实力最为强大。龙虎军的前身是天武军,天武军原为宣武军的一支,颇有战斗力。

开平二年(908)十月,为赏赐天武军援救晋州的解围之功,“以左天武军夹马指挥使尹皓为辉州刺史,以右天武都头韩瑭为神捷指挥使,左天武第三都头胡赏为右神捷指挥使"。

更名为左右龙虎军后,这支军队依然屡立战功。

开平三年 (909)六月,右龙虎军十将张温以上22人于潼关擒获叛将刘知浣,送至行在,太祖敕曰:“刘知浣,逆党之中最为头角;龙虎军亲兵之内实冠爪牙。昨者攻取潼关,率先用命;司则擒获知浣,最上立功。颇壮军威,将除国难。”

末帝贞明二年(916),庆州叛附于岐,“诏以左龙虎统军贺琅为西面行营马步都指挥使,将兵讨之”大破岐兵。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龙虎军被誉为亲兵之内的爪牙,足见其在禁军中的突出地位,而且屡立战功,实力强大。

“八十万禁军教头”中的禁军究竟是怎样的部队?得从五代十国说起

2.后梁六军中的天武军则由龙虎军改编而成,龙虎军又来自于左右长直军。长直军是宣武镇较早组建的军队,也是朱温较为倚重的武装力量。

开平四年(910)晋柏乡之战时,“梁将节勃等将步骑三万,分三道追之,铠胄皆被缯绮,缕金银。光彩炫耀,晋人望之夺气。周德威谓李存璋日: 梁人志不在战,徒欲曜兵耳。不挫其锐,则吾军不振。

乃徇于军日: 彼皆汴州天武军,屠酤佣贩之徒,衣饱虽鲜,十不能当汝一。擒获一夫,足以自富,此乃 奇货,不可失也。”

德威自引干余精骑击其两端,左右驰突,出人数四,俘获百余人,且战且却,距野河而止”。

胡三省注日:“中军坚厚,不可冲击;击其两端,以其薄也。”

由此可见,天武军作战装备精良,仍具有一定的战斗力。周德威所语意在激励士气,而在作战时,自率精骑攻击天武军的两端,也表明天武军并非等闲之辈。

3.后梁六军中的羽林军脱胎于天威军,天威军也是宣武镇的旧部。

《旧五代史》卷64&lt朱汉宾传&gt云:“入梁,历天威军使、左羽林统军。”

但羽林军较少出外征伐,战斗力有限。

“八十万禁军教头”中的禁军究竟是怎样的部队?得从五代十国说起

4.后梁六军中的天威军,其前身是羽林军,而羽林军则由内衙军改编而来,内衙军原本也是宣武军的一支。

《旧五代史》卷22&lt牛存节传&gt载:“开平年(908)二月,自右监门卫上将军转右龙虎统军。驻留洛下,以本军及右龙虎、羽林等军前往上党接应,经数日击战,晋军死伤者甚众,焚营而退,郡以获全,太祖屡叹赏之。五月,迁左龙虎统军”。

这次战役显然有羽林军参与其中。

《旧五代史》又载:梁将徐怀玉迁右羽林统军,屯于泽州,晋人攻之,为隧以人,怀玉击之隧中,晋人乃却”。

故而说明,此次参战的实际上是羽林军的右军。羽林军被改编为天威军后,外出作战的记录不可复睹。

5.后梁六军中的神武军来自于对英武军的改编,英武军同样是宣武镇旧军。

《旧五代史》中&lt袁象先传&gt即说:“梁开平二年(908),授左英武军使,再迁左神武右羽林统军。”

由其履任经历判断,英武军确为宣武军旧部。在英武改为神武后,才改为左神武统军。神武军兵力不强,很少参与重大战役,在六军中的地位较低。

“贞明三年(917)八月,以左神武统军周武为宁州刺史。”

而龙虎统军外任时多为节度使,两者地位之高下,判然有别。

“八十万禁军教头”中的禁军究竟是怎样的部队?得从五代十国说起

6.后梁六军中的英武军由神武军改编而来,神武军则由坚锐、夹马、突将3支军队整合而成。

而坚锐、夹马、突将依然是宣武镇的旧有部队,因其人少,故在后梁第一次整编六军时便将其合并为一个军号。

由于突将往往由敢死之士组成,具有较强战斗力,所以这可表明神武军战斗力并不弱。而在神武军易名为英武军后,坚锐、夹马、突将之军名不废,仍然作为部队番号保留下来。

如《旧五代史》中&lt潘环传&gt记载:“梁末帝用为左坚锐、夹马都虞候,累迁左库威指挥使”。

但在后梁军攻城拔寨的重大攻坚战役中,却很少见到英武军身与其中,或许是他的战力并没有预想中的实力雄厚所致。

综上所述

后梁六军实际上仅仅保留了唐代六军的名号,至于其六军的兵员则均来源于宣武镇所辖各支旧军。

宣武军下属各部间的战斗力弱不一,后梁整顿六军后,宣武军旧部实力不均的局面,在六军系统中依然有所体现。

在经过整编后的六军中,唯龙虎军、天武军有较强战斗力,其余各军渐被湮没,故可视为应名之军,充数而已。


二、后唐王朝的六军制度

后唐王朝自诩为唐朝继承者,在六军制度上也照搬唐制。后唐六军中的个别名号早在灭亡后梁之前即已存在。

史载:“梁、晋相距于莘,遣(王)思同筑垒杨刘,以功迁神武十军都指挥使,累迁郑州防御使。"

“后梁末帝龙德元年(921),晋王自镇州将亲军五千救之,遣神武都指挥使王思同将兵戍狼山之南以拒之”。

所以,有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后唐六军制度并非是在后梁六军基础上组建而成,而与其所辖原有旧部联系至为紧密。

逮至后唐立国,六军制度正式建立。

如张廷蕴,同光年间,因平定潞州李继俦叛乱有功,史载“军还,改左右羽林都指挥使”。

再如刘建崇,也是同光年间,“为龙武捧玺都指挥使”。

又如张彦超,“庄宗人汴,授神武指挥使”。

上述记载分别提到羽林、龙武、神武等军号,这是后唐健全六军制度的明证。

“八十万禁军教头”中的禁军究竟是怎样的部队?得从五代十国说起

长兴三年(932)三月,明宗大规模整治六军中的羽林军。

“以神捷、神威、雄威、广捷已下指挥改为左右羽林军,置四十指挥,每十指挥立为一军,军置都指挥使一人”。

“以右领军上将军翟璋为右羽林统军,以前安州留后周知裕为左神武统军”。

经此整顿,羽林军的兵力显然大大增强。

“长兴三年(932)八月,群臣上尊号,明宗遂向群臣与禁军将士颁赐钱物,龙武、神武、羽林六军马步兵士,人各二千”。

据此段记载可知,后唐六军为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羽林,其军号仅3个,即龙武、神武和羽林,与唐六军名号及编制定全相同。而后梁六军中的天武、天威、英武等军号,后唐已经罢废不用。


三、后晋王朝的六军制度

后晋立国,后晋高祖石敏瑭仍以左右羽林、龙武、神武为六军军号,这是后唐六军兵制的延续,但六军地位则继续下降,除左右羽林军尚有一定兵力外,其余诸军衰弱无力,不堪重任。

《资治通鉴》记载:“天福二年(937)正月,以前镇国军节度使皇市立为神武统军。二月,以左羽林统军罗周敬为右金香卫上将军。三月,以右龙武统军杨思权为左卫上将军。”

上述3人除皇甫立曾经出任节度使外,后两者均兼任诸卫将军,由此表明,后晋初期六军地位已经很低。以至于六军统军(除羽林军外)如不兼任节帅,则已演变为安置勋臣宿将的闲散之职。六军将领的授受,犹如中晚唐的南衙十二卫,正在朝着有名无实的方向转化。

“八十万禁军教头”中的禁军究竟是怎样的部队?得从五代十国说起

《旧五代史》卷129&lt常思传&gt载:“晋初,迁六军都虞候。(天福六年)汉高祖出镇并门,奏以思从行,寻表为河东牢城都指挥使。”

常思担任六军都虞候,却因有人上奏常思应该随高祖出行,他就被调职为河东牢城都指挥使,由此可见六军都虞候的低下地位,这也是六军名存实虚的真实体现。


四、后汉王朝的六军制度

后汉六军体制效仿后晋,也是以羽林、龙武、神武为军号。

史载:“隐帝乾祐元年(948)十月,右羽林将军张播停任。次年五月,以前邪州节度使安审约为左神武统军,以前洛京副留守袁峨为右神武统军”。

可见在后汉时期,羽林、神武军名仍然存在,惟独龙武军,史籍缺载。

五、后周王朝的六军制度

后周是五代最后一个朝代,在此时六军仅存虚名,各军统率军职日益虚化。六军的军事作用先后被侍卫亲军和迅速兴起的殿前军所取代。

《旧五代史》卷111《周太祖纪二》记载广顺元年(950)春,对六军诸卫将领的任命,其时六军仍为左右龙武、羽林、神武。

至周世宗柴荣正式在禁军中确立侍卫亲军体制,遂宜告六军的在禁军的核心地位完全被侍卫亲军取代,侍卫亲军从此也就成为禁军代指。

而后周后期与北宋前期,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就是侍卫诸军之一的殿前军出身,因担任殿前司最高指挥官殿前司都点检而黄袍加身,侍卫亲军故由殿前军取代成为禁军的新一代的核心力量,而殿前军成为禁军的代指一直延续到宋代。

“八十万禁军教头”中的禁军究竟是怎样的部队?得从五代十国说起

此后,六军将领主要用于安置功臣勋将,不再具有实际职掌,仅用于表示武臣官阶。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了北宋时期,六军仍以羽林、龙武、神武为名,各分左右,但职能是掌郊祀朝会、仪仗等事务,全然不再具备宿卫和征战的职能。


六、十国之中,也有部分政权设立六军制度。

1.南吴国的六军制度

杨吴在建国之前,并无禁军,仍然沿用藩镇兵制中的牙军制度,并扩展为左右牙军,以左右牙都指挥使为其统帅,徐温与张颢曾分任其职。

张颢被诛后,“(杨)隆演以温为左、右牙都指挥使,军府事成取决焉”。

军政大权集中于左右牙都指挥使,而这正是徐温专权的关键因素。

武义元年(919),杨吴立国,牙军改为禁军,禁军中的侍卫诸军与诸卫制度开始出现。

“八十万禁军教头”中的禁军究竟是怎样的部队?得从五代十国说起

如徐知诰禅吴之前,吴宗室杨濛因心怀不满而出逃和州,“侍卫亲军郭宗杀濛妻子于和州”

“顺义四年(924),遣右威卫将军雷岘献新茶于唐”;“顺义六年,又遣右骁卫苏虔献金花、银器、锦绮于庙。”

这其中的、”侍卫军使“、右威卫将军”与"右骁卫将军”等名称,应当就就是侍卫诸军与诸卫制度存在的反映,但吴国六军的具体情况在现存史籍中并无记载,其六军制度是否真正建立,仍然难以判断。


2.南唐国的六军制度

南唐建立后,六军制度随即明确固定下来。

烈祖李昪时,曾以齐王李璟“判六军诸卫、守太尉、录尚书事、异扬二州牧”。其后,六军常置不废,史载:“元宗迁都洪州时,旌麾、仗卫、六军、百司,凡千余里不绝。”

与杨吴政权相似的是,南唐也有诸卫制度,但诸卫并不管辖部伍,实系空名,其官员都无统兵职责,而是作为安置勋臣或用以表示武官迁转的官阶。六军以统军为最高官职,大将军、将军则较少见。

但是,南唐六军和唐代六军制度有所不同,却和中原的后梁相似。南唐六军的军号分别为神武、龙武、天威、雄武、神卫和龙卫,并分为左右十二军,军号中的神武、龙武、天威系沿用唐朝旧有军名,而神武、龙武更是唐六军中的既有名号。

“八十万禁军教头”中的禁军究竟是怎样的部队?得从五代十国说起

雄武军名始见于吴国。

《新五代史》卷61&lt吴世家&gt有载:“武义元年(919)四月,以李宗、陈章为左、右雄武统军。”

即是明证。另外,神卫、龙卫两军名号也是系南唐首创。

南唐六军主要任务是宿卫京师和外出征战,由于战斗力较强的缘故,对外作战的主力部队通常都是六军,如神武、天威、天雄等军,特别是神武军,更是屡屡现身于重大战役中。

为抵御后周与北宋的军事攻击,神武军每次作为精锐之师被派驻前线作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禁军中的侍卫诸军的实力明显不及六军,很少参加对外征战。

这一点跟后周及北宋有大大的不同,后周前期以侍卫亲军为禁军核心,后周末期及北宋是以侍卫诸军中的殿前军为禁军核心,而六军实力多半寡弱。


3.前蜀国的六军制度

前蜀,是以判内外六军诸卫事作为禁军统帅的。

如“永平四年(914)二月,以太子衍判内外六军事”。判内外六军诸卫事又省称为判六军诸卫事。

又如“乾德二年(964)八月,后主王衍以宰相王锴判六军诸卫事”。

据此判断,前蜀应设立又六军制度。

《册府元龟》卷224&lt僭伪部.宗族&gt明确指出,前蜀设有六军,还有六军使的官职。但六军的军号以及具体建置,根据现存史料很难作出准确说明。

“八十万禁军教头”中的禁军究竟是怎样的部队?得从五代十国说起

4.后蜀国的六军制度

后蜀,六军制度相对前蜀则更加明晰。孟知祥割据两川后,先后建立卫圣、匡圣、捧圣控鹤、奉銮肃卫、骁锐、亲卫等6支军队,形成六军系统。

六军屯驻京城和外地,兼具宿卫和野战双重任务。其最高统帅为判六军事,六军副使为其副帅。

史载:“明德元年(934)七月,孟昶于柩前即位。加季良司徒,仁罕兼中书令判六军事,廷隐兼侍中、六军副使”。

《九国志》卷7《后蜀.赵庭隐传》也记载:“昶袭位,李仁罕求总六军,将图非望。以庭隐为六军副使以制之。”

这就说明,判六军事掌控六军,拥有后蜀最高军政大权的,为防止判六军事李仁罕图谋不轨,所以不得不另外设置六军副使予以牵制。鉴于六军中的“诸将多高祖故人,事后主益骄蹇不法”,广政十三年(950),后蜀后主孟昶有意收归六军指挥权,以“子元喆为秦王,判六军诸卫事”


5.闽国的六军制度

王闽政权自王延钧称帝后,禁军制度开始确立,立判六军诸卫事的官职。

闽国六军极有可能是继承唐制,其军号以羽林、龙武和神武为名。闽国六军军号只有上述3个,各分为左右两军。如左右羽林军,朱文进弑主自立,“以羽林统军使黄绍颇为泉州刺史”。

再如左右龙虎军和左右神武军,根据《闽中金石略》卷2&lt坚牢塔题名八段&gt的记载,黄绍颇曾任左龙虎统军,连重遇曾任右龙虎统军,朱文进、许宏钦曾任左龙武统军,尚保殷曾任左神武统军,林守涼曾任右神武统军。此处龙虎、龙武当为一军,或许是因时期不同,前后称呼有所差别而致。

“八十万禁军教头”中的禁军究竟是怎样的部队?得从五代十国说起

6.南汉国的六军制度

南汉偏霸岭南,兵制并不健全,禁军中不设侍卫亲军,却有“判六军”的官职见诸史籍。

如“大有七年(934)十二月,汉主命判六军秦王洪度募宿卫兵千人,皆市井无赖子弟。洪度呢之”。

南汉后期,还设有六军观军容使一职,李托深即曾充任此职。但是,南汉六军设置似不完整,据现有史料能确知属于六军系列中的军队,只有左右龙虎军。

史载:“大宝二年(959),后主以龚澄枢为左龙虎观军容使、内太师、军国之事,皆取决焉。”

龙虎军原本为唐代的龙武军,为六军之一,显然南汉是沿袭了唐代旧制。

十国之中剩余的北汉、马楚、南平与吴越的兵制与藩镇兵制类似,禁军制度并不是很齐备,没有设立六军制度,故不在本篇讨论范围内。


卷尾语

五代十国各政权普遍设置禁军,是为皇帝直属部队,也是军事力量的中坚和骨干。禁军之得名渊源于唐,但五代十国的禁军系统与唐代已有较大差别。

总括而言,从唐到五代十国再到北宋初年,禁军核心力量一直在转变,先是六军,后转变为侍卫亲军,最后转变为殿前军。

六军制度其名号、组织迭经演变,虽在一定时期有所恢复和保留,但随着侍卫亲军和殿前军的逐步壮大,从唐代开始兴盛的六军制度日趋式微,并最终在北宋初年从禁军体系中消亡,这不失为“唐宋之变”社会大变革的一个缩影。

“八十万禁军教头”中的禁军究竟是怎样的部队?得从五代十国说起

【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与关注,我是羚羊飞渡,今日头条2019年3月份月度优质账号获得者、中简堂历史文化交流群领头羊,历史中简堂写手团队中的“食指点江山”,擅长隋唐五代史与网文小说创作,立志弘扬传统历史文化】

本文作者:历史中简堂羚羊飞渡(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4767601907663363/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五代十国   唐朝   赵匡胤   朱温   唐肃宗   宋朝   神武   武臣   政治   潼关   龙武   晋州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