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信息网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历史上的“僧兵”都去了哪里

网络整理 2019-06-07 国内新闻

学太极,上漾太极!点击右上角处“关注”,关注我们!

历史上的“僧兵”都去了哪里

北宋末年,金军入侵中原,兵戈四起,与京师汴梁百里之遥的少林寺也卷入这场改朝换代的战争,为表达对宋王朝的忠义精神,派出僧兵参战。据德虔《少林武僧志》、《少林寺武术百科全书》中提到宋金时期少林寺著名武僧有灵丘、智瑞、福居、智生、惠威、惠琳、海舟、洪温、觉泽、觉远、秋月、澄慧、宗印等13位。


历史上的“僧兵”都去了哪里


一、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少林寺当时已有武术和僧兵的佐证

据《少林武僧志》(代序言,永祥自叙)所载,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石友三火焚殿宇,原谱尽灰(毁),师爷德禅富有卓识嘱吾在十六年(1927年)春统抄全谱,入冬月探俗,辞寺赴北国,带走抄谱,乃免绝本。

从这里可以看出《少林武僧志》原本已在1928年石友三火烧少林中销毁,现存资料为1927年永祥的手抄本。由于永祥的手抄本出自1928年石友三火烧少林之前的少林寺内所藏《少林寺武僧集录》珍本,记载都为历代所传,应该有一定的可信度。

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些都是后人附会,并不可信。据程大力《少林武术通考》中指出,但事实上,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人真正找到了有唐一代、有宋一代的哪怕一条资料,可以作为少林寺当时已有武术和僧兵的佐证。

英国史学家约翰·托什认为,“口头传说是经过数代人口头传递下来的知识,它为某一特定社会的成员所共有。”


二、关于武僧宗印的描述,记载出入很大

《少林武僧志》所记录宋金时期武僧就多属这种口头传说的类型,虽缺乏正史记载,但从中却能找出可取之处,其中的只言片语或可补充正史之不足,从另一角度来推断此类记载的可靠性。

上文中提到的13位宋金时期少林寺著名武僧,进入史料记载的只有宗印一人。《宋史·范致虚》记载:“有僧赵宗印者,喜谈兵,席益荐之。致虚以便宜假官,俾充宣抚司参议官兼节制军马。致虚以大军遵陆,宗印以舟师,趋西京。金人破京师,遣人持?‘登城不下’之诏以止入援之师,致虚斩之。初,金人守潼关,致虚夺之。作长城,起潼关,迄龙门,所筑仅及肩。宗印又以僧为一军,号‘尊胜队’;童子行为一军,号‘净胜队’。致虚勇而无谋,委己以听宗印。宗印徒大言,实未尝之兵……。

另据《少林武僧志》载,“《宋史》:《少林寺武僧集录》描述:‘宗印者慧灵之长徒,善习单刀、长枪、弓箭等术,尤为弓箭,百步之外射中眼,高空射雁落埃塵,漆夜射贼中印堂,刀密如火削碎金,孤发弩弓箭成雨,神鬼懼怕僧宗印’。

历史上的“僧兵”都去了哪里

《宋史·范致虚》描述的是,北宋末年,有“尊胜队”、“净胜队”两支僧兵队伍,为抗击金兵而转战洛阳、陕西等地,最后因致虚的无谋、宗印的自大而失败。

从以上两处记载可以看出《少林武僧志》描述的宗印是一个武艺高强的武僧形象,但并没有领兵的记载,其原型应该出自《宋史·范致虚》,而《宋史·范致虚》中的僧赵宗印只谈到赵宗印喜谈兵,率领“尊胜队”、“净胜队”两支僧兵抗金,并没有对其武艺高低的描述,两者记载出入很大。

由此看来,可能是后世依照《宋史》记载对宗印进行重新包装,这种情况在少林拳文化中并非个别现象。


三、基本可以肯定:宗印就是宋金时期的少林武僧头领

由于时间久远,资料的缺失,现在我们已无法从史料中找到宗印所率领的“尊胜队”、“净胜队”两支僧兵是由少林僧人组成或参与的直接证明。但范致虚(1122年前后)曾任河南府尹,与少林寺关系密切,在任期间为蔡京所书“面壁之塔”立石于初祖庵,因此,这两支僧兵来自少林寺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另外《宋史·范致虚》中,“有僧赵宗印者,喜谈兵,席益荐之。”这句话很有研究价值,宗印是席益向致虚推荐的,可见当时,宗印应该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僧官或僧兵头领,否者也不会受席益推荐,率领僧兵抗金。

经查阅史料发现,席益,字大光,洛阳人。1124年前后在汴梁活动。由此推断,宗印应该是在洛阳、开封一带修行的僧人,并对他有练兵的评价传出。通过查阅历史我们知道,宋朝自公元1004年“澶渊之盟”到1125辽灭亡,只有在边境与西夏发生过战事,中原地区相对比较安定,以至宋朝廷荒废武备。1125年,宋金两国联盟灭辽。战争中,金国发现宋国军力武备荒废,便撕毁盟约,不到两年时间便灭亡北宋。

可见由于尚武精神的普遍流失,北宋末年,宋王朝对外来侵略缺乏足够的抵抗能力。而中原地区的寺院在经历百余年的安定生活,参禅念经基本是僧人生活的全部内容。在这种安定的环境中,僧人习武练拳的现象并不少见,而僧赵宗印却喜欢谈论兵事,就不能不称为异常,其最大的可能就是宗印所在的寺院一直延续着习武的传统,有常备僧兵的存在,使寺内僧人有谈论兵事的条件,联系到宗印应该是洛阳、开封一带的僧人和少林寺自唐代流传下来的习武风气以及僧兵制度,基本可以肯定:宗印就是宋金时期的少林武僧头领。


历史上的“僧兵”都去了哪里

四、从现在资料来看,可以证明宋金时期,少林寺确有僧兵存在

以武报国、忠君为民是少林寺的传统宗风。少林寺在国家受到外族入侵的危急关头,派出僧兵抵抗金兵,并血流沙场。但是,封建王朝是以儒学作为主导地位来进行统治的,上层阶级也多由儒家子弟来把持。这就注定了,无论是禅宗还是武术,在以儒家为主流的政治、社会中地位都不会很高。僧人们只有和政治挂钩,“执干戈以卫社稷”,为封建统治贡献自己的力量,甚至生命,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名留青史。否者,只有默默无闻,流传于民间,不见于史册。

为此,随着佛教世俗化的加深,佛教为了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积极向儒家经义靠拢,在儒家忠孝仁义正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当封建王朝出现外族入侵的危机时,僧人们也脱下僧衣,拿起武器参加到保家护国的战争中来,“时危聊作将,事定复为僧。”就是当时僧人忠诚报国,不畏牺牲的真实写照。

据记载,嘉靖年间,抗倭将领胡宗宪的《筹海图编》卷11《僧兵》中描述:“今之武艺,天下胥推少林,其次为伏牛。要之,伏牛诸僧亦因御矿盗而学于少林者耳。其次为五台。”可见,少林寺习武练兵的传统宗风一直保存下来,对后世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德虔《少林武僧志》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

程大力《少林武术通考》郑州:少林书局,2006

温玉成《少林史话》郑州:少林书局,2008

栗胜夫、时金钟《少林寺的历史及演变》

张冬《宋金、元时期的少林拳研究》

免责声明

本文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推广太极拳,著作权属于原作者。如原作者有异议,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或删除。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客服微信号:youngtaijikf

历史上的“僧兵”都去了哪里

历史上的“僧兵”都去了哪里

本文作者:漾太极(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9256136740110851/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历史   范致虚   北宋   少林寺   武术   河南   这就是河南   少林拳   蔡京   石友三   金朝   宋朝   觉远   女真   陕西   英国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