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信息网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德州记忆|德州人娱乐“老三样”:观戏、听书、看电影

网络整理 2019-06-20 国内新闻
德州记忆|德州人娱乐“老三样”:观戏、听书、看电影

1959年的人民电影院

德州记忆|德州人娱乐“老三样”:观戏、听书、看电影

1959年的人民电影院上世纪70年代放电影

德州记忆|德州人娱乐“老三样”:观戏、听书、看电影

德州市政府1949年春节文艺队全体演员合影

德州记忆|德州人娱乐“老三样”:观戏、听书、看电影

1934年评书界七贤(福坪安、刘恩庆、金杰丽、李琴湘、周坪镇、张诚润、陈田和)

早年间娱乐项目很少,德州人最喜欢的就是观戏、听书、看电影,俗称“老三样”。

繁荣的戏剧演出

明清时期,德州依靠运河漕运迅速崛起,经济繁荣带来了文艺昌盛,各地戏班云集德州,当时,德州城建有城隍庙、火神庙、北厂大王庙三处戏楼,供南北各地戏班在此演出。

据考证,1767年(清乾隆三十二年),作为京剧前身的徽戏就已传入山东,并和德州沿运一带的梆子联合会同台演出。 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皇帝南巡驻跸德州,常年活跃在德州城乡的徽剧社班到乾隆行宫为其演出,受到乾隆皇帝的高度赞赏。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给高宗弘历祝寿,从扬州征调了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入京,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此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班相继进京。作为神京门户的德州,不仅为必经之路,更成为四大徽班进京前休整、排练的重要场所和中转站。

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道光皇帝驾崩,北京停止娱乐3年,不少梨园弟子远走德州,德州京剧有了较大发展。在河西五里庄业余剧团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徐家、刁李贵、纪庄、阎屯等京剧班子,票房达十余处,票友遍布整个德州城。1880年(清光绪六年),著名京剧男旦演员“银白桃”在城隍庙戏楼演出,轰动全城。

1917年,德州京剧进入鼎盛时期。众多戏曲业余组织在继承传统并努力吸收民间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把民族自强、反对封建压迫编成新剧目,在山东、河北一带广泛开展演出活动。 1933年,德州驻军七十四师师长李汉章在今区交通局礼堂和城隍庙东建立了“移风社”和“国民大戏院”,专演国剧。当时京津一带的京剧、评剧戏班常来德州演出。这年,“德州富连成”小科班在德州乐陵成立,主要学习排练、演出京剧,兼演河北梆子,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京剧演员。 1934年,“德州富连成”戏班进济南“大观园”第一剧场演出,颇得好评,得名“山东富连成社”。

1946年德州解放,京剧艺术在德州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坚持常年活动的业余京剧团体就有近百个。专业戏曲表演团体德州市京剧团、平北京剧团(德平)、乐陵河北梆子剧团、临邑县一勾勾剧团等,整理了大批传统剧目,排演了许多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四大须旦”“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等众多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都曾在这里登台演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和曾,便是在德州唱红而走向全国的;在这片热土上,还产生了白玉昆、张春山等一批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热闹的“说书码头”

九达天衢,运河之水,赋予了德州“米码头”“货驿站”等美誉。殊不知,过去德州还有个名字叫“书码头”,即“说书码头”。尤其是清末民初,德州城中的大小书场很多,上百家是起码的,听客云集。

书场的前身,其实就是茶馆内说书的场子。旧时上午热闹的茶馆,午后便冷清下来,可炉火依旧旺,桌椅也现成,不请上一位说书先生来说一下午,生意便少了许多。到这些小茶馆来说书的先生,不是刚刚满师出来历练的新人,便是说“漂”了的艺人(当年说书,一年到头如果中途说到听客跑掉而停书,就叫“说漂了”),他们的要求不高,茶馆一下午卖七八十个听客,一天下来他们也可以分到一两元的收入,约合现在的20元左右。好在场东免费提供住宿,自己吃的也简单,维持生活不在话下。

1928年,邑人贺风山等在城隍庙东厢房兴办“同友茶社”,内设茶座茶凳,有100多个座位,由天津请来表演队伍,主演是乐亭大鼓演员张云芳,首场演出轰动州城,为德州建立固定书场之始。稍后,邑人付立山在中山市场内开设书场,有100个座位。 1933年,在火神庙南,德县进德分会西(今迎宾南路附近),先后出现了书场数所,演出曲艺、皮影等。 1946年,德州解放,书场大部分关闭。

1948年,艺人张太泉在火车站南侧搭建100余人的简易书场,说唱西河大鼓;张玉芳在火车站北侧,开设容纳80余人的书场,由演员徐浩岚当家,主说评词;范景尧则在中山市场内恢复了原付立山书场。 1953年,张太泉、范景尧先后将书场迁于今解放路新华书店位置和东方红布匹批发市场位置。 1958年,拓宽东方红路时均被拆除。 1959年,市政府投资在今南小市位置兴建了德州市曲艺厅,两层150平米,设有连帮椅,可容纳听众200多人,是当时最大的书场。继而,又分别在黎明街、西街(今曙光浴池附近)设立可容纳百人的书场两处。 1960年在今东方红旅馆附近设有夜市露天出场,四五个场地同时进行,互相较劲,每个场地每天演处三四场,日均听众2000多人。

那时,早上忙碌的家庭妇女,到下午空闲时便会到书场听书,而且一般是带了孩子去。可小孩听不懂书,就会吵闹。好在书场里有各种瓜子、花生等小吃,孩子们一有了吃食便安静下来,大人们也就可以安心听书了。这些从小为了贪“吃”随大人进书场的孩子,耳濡目染后对听书也有了兴趣,长大后也慢慢成了书场中的常客。这好比听客无意中培养了新生代听众,听客源源不断,书场的生意也随之兴旺。大部分书场听客坐的是条凳,中间是一张正对书台的长台子,俗话叫做“状元台”。坐在状元台边的都是资深的老听客,说书先生对这些老听众是不敢得罪的,因为这些老人非常挑剔,一不留神说漏了嘴当场就会“现开销”提出批评。

最初的无声电影

1928年5月,德州的国民党驻军方振武部在柴市街街头放映了无声电影,放映设备仅为16毫米的手摇放映机,但这是德州第一次电影放映,当时万人空巷,争睹奇观。

1938年,侵华日军将德县进德分会的移风社更名为“德光剧场”,这是德州最早的电影院,剧场使用日本产的罗拉牌35毫米座机,由两台放映机及其附件组成,能连续放映,同时配备了还音系统,能放映有声电影。该剧场每天晚上放映1场,其中6天放映中国影片,由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供给;星期日放映日本原版影片,专供日本人观看。首映式放映的是有声日本影片《独眼龙东征》。曾经放映的国产影片有《盘丝洞》《海誓》《儿女英雄》《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1945年日本投降,德光剧场的放映机镜头被随军撤走,加之电厂在战争中被破坏,放映活动停止。

1946年解放后,市民宋世昌接管“德光剧场”,由大众剧团演出。

1949年,由德州市民政局、工商联合会投资,对原德光剧场进行了修复,并改称“人民电影院”,购置了1套用无声改装的德国产老百代放映机,添置了能容纳800人的坐席,于当年12月份正式开业,首映式放映的是《肠断天涯》。

(原创:王德胜)

本文作者:运河朗岳文化(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4095991634592260/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德州   京剧   评书   戏曲   河北梆子   山东   戏剧   道光   乾隆   乐陵   曲艺   艺术   评剧   临邑   黎明   济南   中山   河北   不完美妈妈   小吃   天津   安徽   和春   新华书店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