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信息网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条件与机遇:左右六朝时期京口地位沉浮的关键因素

网络整理 2019-06-28 国内新闻

引言

京口,即今江苏镇江,在历史上曾拥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为政客兵家必争之地之一,也留下了歌咏京口与历史人物故事的美好诗篇。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孙权自吴迁都丹徒,号曰 “京城”。十六年迁都建业,以当地为京口镇。永嘉五年,晋元帝改为晋陵。

条件与机遇:左右六朝时期京口地位沉浮的关键因素

三国吴之“京城”图

先天不足:魏晋时期京口的开发程度

魏晋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黄河流域,南方整体开发力度不够。京口所在的晋陵地区尤其贫瘠,人户绝少,土地未耕,地广人稀,农业基础薄弱,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是该地多山地,土壤条件差,土地贫瘠,远不如吴地即苏州等地;且频繁受到海水倒灌影响,广陵潮涨导致水患和土壤环境的恶化。

二是水利事业发展不充分,江南运河并未发挥其灌溉作用。

三是西晋末流民未选择京口即晋陵地区定居,缺乏足够的农业劳动力和农业技术的革新。

当时晋陵地区存在严重的虎害,就直接说明了当地的开发力度十分有限。

除了农业之外,京口地区的商业也不发达,田余庆在《东晋门阀政治》里指出:

舟行自会稽达京口后,离运河而入大江,溯流百余里,始达建康。大江多风险,运河小船入江,难保败溺;而且绕行京口,亦嫌迂远。

条件与机遇:左右六朝时期京口地位沉浮的关键因素

了解东晋历史的必读书——《东晋门阀政治》

从会稽到建康,如果从京口通过,一来是不安全,二来路程也相对遥远,所以仅限于官用运输,商旅很少走这条不划算又充满危险的路,没有人流物流,自然也发展不起来。这一情况到东晋时期开始得到初步改善。

机遇:缔造京口军事重镇地位的北府兵

在五胡乱华,晋室南渡之后,中央政府迁都建康,晋陵地区的地位得以显著提高。

东晋南朝政府所面临的最大压力来自北方政权,不得已依靠流民建立了一支武装力量,即京口北府兵,作为守卫建康的门户。北府兵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大体自郗鉴创立北府,后经谢玄重建北府,至刘裕再建北府,成为帝乡。

条件与机遇:左右六朝时期京口地位沉浮的关键因素

北府兵是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的主力

而不论哪个阶段,最终均以京口为依托,东晋时期北府兵的发展历程伴随的即是京口军镇地位的升降,但是北府兵的产生地以及它的维系却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东晋的北府兵向以彪悍著称,然每成立不久即走向衰落,乃形成江北建军,京口驻守,陷入崩溃继而重建的循环怪圈。

条件与机遇:左右六朝时期京口地位沉浮的关键因素

刘裕像

但是后来随着北患的减轻,矛盾斗争的双方转向内部。占据着长江一线的东晋南朝,从政治势力来看其内部一直存在着中游的荆州和下游的扬州两派势力,荆州因为处于上游,高屋建瓴占据着先天的地理优势,不论是王敦还是桓温都是从荆州顺江而下直取建康。随着荆扬之争的加剧,东晋政权可依靠的武力只有京口北府兵,因此京口的军事重镇地位不断被抬升。

条件与机遇:左右六朝时期京口地位沉浮的关键因素

东晋荆州、扬州形势图

而原来多山地、临江海等地理劣势在新的政治军事环境之下也转换为优势。

转换1:“江山”作为一道天然的军事屏障

京口北临长江,境内多山,大体北面临江处皆为崇山峻岭,自西向东分布有:氐父山(金山)、蒜山、银山、北固山、京岘山、焦山、圌山等,是一道天然的军事屏障,可防守、可瞭望。

尤其是北固山直接成为京口的重要据点:

(北固山)在县北一里,下临长江,其势险固,因以为名。蔡谟、谢安作镇,并于山上作府库,储军实。

条件与机遇:左右六朝时期京口地位沉浮的关键因素

北固山

三国时代“甘露寺刘备招亲”的著名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不仅是蔡谟、谢安,从孙吴开始,长江沿岸的山矶大多就被作为军事站点使用,进行瞭望等活动,孙权沿着长江南岸建立了一条军事链条,西自今武昌建有夏口城、在今鄂州建有武昌城、在南京亦建有石头城,东到京口北固山,都发挥着类似这样的功能,著名的黄鹤楼在三国时期就是伫立在夏口城一角的“瞭望塔”,进行守戍侯望。

转换2:江、海、运三位一体的交通优势

京口在南朝时期濒临江口,东北即是长江入海口。

东浦,亦谓之润浦,在县东二里,北流入江。

在唐代以前,今苏州的沿江地带以及上海的大部分地区还没有成陆,受潮汐作用的影响海水倒灌直达扬州、镇江,长江的入海口就在这里。宋代以后由于黄河改道一度借道长江入海,泥沙淤积加剧,海岸线才向东有大的推进。不仅如此,镇江和扬州还因为处于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而独得江、海、运三位一体的优势,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东晋南朝时期,京口也是江南运河与江、海交汇之所。江南水道发达,加之东路转运作为建康的生命线,愈发突出了京口的枢纽地位。

条件与机遇:左右六朝时期京口地位沉浮的关键因素

隋唐大运河利用了前朝运河的基础

结语

刘宋时期京口一再受到优待,但到中后期已经开始衰落,经齐梁二朝,逐步失去其重镇的地位,也不再充当门户,直至陈末近乎沦落为不设防的状态。萧齐面对北方强大的压力,江北已然无力抽调力量充实京口,同时也失去了刘宋时期帝乡的特殊性,其政治地位直线下降。

京口的地位沉浮与政治形势密切相关,政局发生变化之后,各类条件也随之发生转化,发展机遇出现。但京口在东晋及刘宋时期的政治地位近乎完全以北府兵为依托,密迩京师,东接吴郡,其军事意义及战略意义显著,相较之下经济意义似并不突出。没有强大的经济为后盾,决定了这样一个在特定时期因军事崛起的城市及区域,在局势变化后也会随即衰落。

参考资料:

权家玉《东晋南朝时期京口历史地位的变迁》;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本文作者:趣说正史(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6881171680133635/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东晋   扬州   镇江   长江   荆州   三国   江苏   我在宫里做厨师   孙权   政治   黄河   宋朝   晋元帝   上海   苏州   宋武帝   谢玄   桓温   隋唐大运河   西晋   焦山   京杭大运河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