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信息网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投降前一年,刘禅宫中一棵大树折断,谯周写下预示蜀亡的12字预言

网络整理 2019-06-09 国内新闻

《三国志·杜琼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景耀五年,宫中大树无故自折,周深忧之,无所与言,乃书柱曰:

“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

意思是说,在蜀汉景耀五年(公元262年),也就是蜀汉灭亡的前一年,刘禅宫中有一棵大树无故折断,身为光禄大夫并通晓天文的谯周非常忧虑,在柱子上写下了12个字。而这12个字的意思,说出来可能让当时的蜀国人瞠目结舌:

“众”就是曹,而“大”就是魏,“期之会”就是天下人都期盼着汇集到魏那里;而“具”就是具备,这里指的是刘备,“授”是禅让,这里指的是刘禅,“若何复”则是说你们一个已经足够,一个准备禅让了,还会有什么后来人吗?

这很显然是诅咒蜀国即将“亡国”、魏国即将统一的论调。

投降前一年,刘禅宫中一棵大树折断,谯周写下预示蜀亡的12字预言

然而,谯周是蜀汉的臣子,此时竟然说出这种大逆不道的话,结果却没有受到任何的惩戒,大概刘禅也认为谯周说得对。

巧合的是,就在第二年,魏国兴兵数十万伐蜀,谯周这个时候又跳出来劝说刘禅投降,而他的理由也很快打动了刘禅。魏国兵不血刃拿下了成都,蜀汉灭亡。

谯周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何敢说出这句蜀国要亡的12字预言呢?


1、初入蜀汉的谯周

谯周,是巴西西充人。这里的巴西,当然不是南美那个,而是今天的四川西充县。

谯氏是当地的世家大族,谯周的祖上谯隆,曾在汉武帝朝任上林令。汉哀帝时,谯玄任谏义大夫,因王莽篡汉而辞官回乡,并宁死不再为官,表现出超高的气节。谯周的父亲也是学问大家。因此,在这种氛围下,谯周从小勤奋好学,性格质朴坦诚,后来也成为一位学术大家。

而年轻时代的谯周,义无反顾的选择进入蜀汉政权为官。

投降前一年,刘禅宫中一棵大树折断,谯周写下预示蜀亡的12字预言

谯周之所以选择蜀汉:主要是因为:

一是谯周本就是益州人士,而刘备入蜀后,实行了“人尽其才”的用人策略,对刘璋的旧部、益州土著,不管是主动投诚的,还是曾为刘璋尽忠、反对过他的,都持热烈欢迎的态度。

二是谯周对刘备“匡扶汉室”的奋斗目标极为拥护。在当时,刘备不同于刘璋,他有蓬勃的进取之心,也为人才提供了建功立业的平台,而且,从当时的情形来看,蜀汉是有可能复制“光武中兴”神迹的。

三是虽然经历了关羽丢荆州、刘备败亡等一系列大事,蜀汉的事业貌似盛极而衰,并有可能一朝崩溃,但诸葛亮执掌朝政以后,运用其高超的治国之术,又让蜀汉恢复了信心。而谯周就是在这个时期进入蜀汉朝廷的。

这个时期的谯周,对蜀汉忠贞无二。有一个事例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当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时,谯周“在家闻问”,他二话不说“即便奔赴”,而谯周也成为唯一一个到前线吊唁诸葛亮的朝廷官员。

投降前一年,刘禅宫中一棵大树折断,谯周写下预示蜀亡的12字预言


2、“蒋琬、费祎时代”的谯周

诸葛亮死后,蜀汉进入了“蒋琬、费祎时代”,蒋琬、费祎先后执掌朝政近20年,这期间,蜀汉除了三次主动进攻曹魏以外,基本上没有更多的军事动作。

究其原因,第一是诸葛亮五次北伐,连年无功,现在蜀国迫切需要休养生息,第二则是蒋琬、费祎认为“丞相犹不能定中原,况吾等乎?”所以他们采取了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战略。

而谯周对这种战略也非常赞同,他对“匡扶汉室”同样满怀信心。公元238年,看到刘禅开始迷上了出游、巡幸、音乐等享乐活动,谯周马上向刘禅上了一道奏疏,夸奖刘禅继位后所取得的成就,同时劝谏他要学习汉光武帝一样修德爱民,不要耽于享乐,这样才能以弱胜强,兴复汉室。

投降前一年,刘禅宫中一棵大树折断,谯周写下预示蜀亡的12字预言

从这一道奏疏来看,谯周对“匡扶汉室”是心怀期待的,一旦看到皇帝有声色犬马的苗头,马上就劝谏制止。这种心态也说明,谯周这个时期仍然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蜀汉忠臣。

3、姜维时代,谯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公元253年,费祎在一次酒宴中被刺身亡,蜀汉进入到了姜维统军的时期,他终于可以一展抱负,继续北伐中原。在此之前,费祎曾经派姜维向魏国发动了三次进攻,即一次洮西之役和两次西平之役,然而每次姜维统兵均不过万人,也几乎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在费祎死后,姜维不再受制于人,便开始不顾国力,常年率领大军伐魏了。虽然姜维数次取得胜绩,但在公元256年,姜维大败于邓艾。这时,蜀汉朝野上下已普遍对姜维的北伐不满。而在这二年,姜维又领兵数万出骆谷,完全不顾当时蜀汉国力疲乏的现实。

投降前一年,刘禅宫中一棵大树折断,谯周写下预示蜀亡的12字预言

于是,谯周这时写了一篇《仇国论》,用寓言的方式告诫刘禅和姜维:魏蜀两国敌强我弱的形势已经形成,蜀汉不该为了贪图边境上的蝇头小利而连年兴兵,而应该向周文王学习治理内政以待未来,否则,蜀国将有崩溃的危险。

与上一篇劝谏刘禅做一个合格的好皇帝不同,这篇《仇国论》则是向蜀国上下揭示了弱不能胜强的现实,而且,现在的刘禅,因为宠信宦官黄皓,朝政日益混乱,蜀国的国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这个时候的谯周,对蜀汉还未彻底丧失信心,他仍然用“周文王”来做刘禅的榜样,劝说刘禅继续努力,以待时机。

投降前一年,刘禅宫中一棵大树折断,谯周写下预示蜀亡的12字预言


4、是什么让谯周彻底丧失了信心

如果说公元256年,谯周写作《仇国论》时,对蜀汉和刘禅尚存有信心。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则让谯周对蜀汉彻底失望。

景耀元年,也就是公元258年,刘禅的宠臣陈祗去世,宦官黄皓开始专权,而姜维选择这一年出师,名义上是北伐,实际上却是一次大逃亡。

《华阳国志》记载:

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于失言,逊辞而出。后主敕皓诣维陈谢。维说皓求沓中种麦,以避内逼耳。

投降前一年,刘禅宫中一棵大树折断,谯周写下预示蜀亡的12字预言

姜维与专权的黄皓,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而姜维出走,已经让蜀汉内部开始分崩离析。

所以,在公元262年,刘禅宫中的大树突然无缘无故折断时,对蜀汉已经失望至极的谯周,通过自己的天文和谶纬学知识,推断出了最后的“天意”。

他在一棵大柱子上写下了:“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的12字“蜀亡魏兴”预言。

投降前一年,刘禅宫中一棵大树折断,谯周写下预示蜀亡的12字预言


5、谯周说了实话,却背了骂名

蜀汉突然亡国,看起来是突发事件,实际上却是必然现象。蜀汉在与曹魏、孙吴长期的对峙中,国力越来越弱,其统治阶层也逐渐丧失了“匡扶汉室”的信心。

在当时的情况下,蜀汉朝野早就认识到了天下必将统一于魏的事实,这就是历史潮流。只不过,谯周当时勇敢了说出了这句实话而已,而别人心知肚明却不敢说。谯周也最终在公元263年魏军围城时,主动劝说刘禅不要抵抗、不要逃跑,而是立即投降。

尽管谯周背负了不忠的历史骂名,可蜀国之亡,罪不在谯周。相反,他的劝降,还让十几万人免于生灵涂炭,善莫大焉!

本文作者:深夜聊斋(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0133701331714574/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谯周   刘禅   蒋琬   姜维   费祎   刘备   周文王   光武中兴   诸葛亮   汉武帝   四川   王莽篡汉   刘璋   汉哀帝   成都   杜琼   汉光武帝   荆州   邓艾   关羽   巴西   西充   音乐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