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信息网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商鞅真的“刻薄少恩”吗?

网络整理 2019-06-06 国内新闻
商鞅真的“刻薄少恩”吗?

商鞅

一提到商鞅,大家的印象就是法家人物,做事严苛,制定法律严酷,属于给秦国的残暴推波助澜的人物。其实在史记的商君列传中,司马迁的态度还是比较公正的,把商鞅的经历做了一个基本完整的描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商鞅其实也没有其他选择。

出身魏国

商鞅本名公孙鞅,“商”是秦王后来给他的封地。他是卫人,后来到魏国国相公叔痤门下做事,之前的文章里也提过,公叔痤临死时向魏惠王推荐了公孙鞅,说我死后国政可以全部交给他,但同时提到,如果你不想用他,就杀了他。公叔痤还是比较厚道一点,转头和公孙鞅说,我向君主推荐你了,但也说了如果不用你就杀了你。我看他不太会用你,你还是尽快逃走吧。公孙鞅很淡定:既然他不听你的话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杀我呢?果然,魏惠王觉得公叔痤是病糊涂了,一会儿要用公孙鞅,一会儿又要杀了他,就没理这回事。公孙鞅听说秦国的秦孝公下令求贤者,于是就到了秦国,通过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秦孝公。

商鞅真的“刻薄少恩”吗?

首见孝公

公孙鞅与秦孝公第一次见面时,并不是直接讲法家思想,讲什么严刑酷法,而是讲帝道,也就是为帝之道,比之于古代的帝王,讲究道德高尚,秦孝公听着不停地打瞌睡。结束后秦孝公怒斥景监:你推荐的人就是个骗子,讲的什么玩意儿!公孙鞅和景监说再给我一次机会。于是第二次见秦孝公,讲王道,也就是成为王者之道。孝公的反映稍好一点,但还是不感兴趣,于是又责怪景监,景监回来也说公孙鞅你到底行不行。公孙鞅说再给一次机会吧。于是用霸道说秦孝公,秦孝公听完和景监说,你推荐的人还不错,说的有点道理。后来又召公孙鞅对谈,这次秦孝公对话题很感兴趣,自己和公孙鞅越凑越近都不自觉。景监很好奇,下来问他,你们说什么了?君主这么高兴。公孙鞅说,我和他说要像三代的古帝王一样治国,他说等不了,于是我就给他讲强国之策,于是他就很感兴趣。秦孝公决定了公孙鞅只能讲强国之道,而适合秦国的强国之道只能是法家的思想,而不可能是儒家思想。为什么呢?这要从秦国的国情出发。

秦国民风

秦国的先祖,被周王室分封到了西边,为周王朝捍卫西陲。西周被犬戎所灭后,平王东迁,在此过程中,秦襄公护卫有功,于是被封为诸侯,同时平王许诺,周西方被戎狄等少数民族占领的领土,秦襄公打下来多少都算他自己的封地。因为东周根本无力收复这些土地,算是个空头支票。但秦襄公及其后人,经过与戎狄的不断征战,占领了大片土地,也正因为常年征战,形成了秦国剽悍的民风。这是秦与东方诸侯很明显的区别。东方各国分封时间已经很久,稳定的传承了很多代,文化也有了长时间的发展和积淀。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出身于哪国的都有,唯独几乎没有秦国人,所以秦国一直在招揽人才。秦国就是一个军国主义国家,很像斯巴达。治理这样的国家,需要的肯定不是讲求道德、仁政的儒家学说,只能是严酷的法家学说。法家学说的重视效率,也很符合秦国的行事风格。

变法图强

秦孝公任命公孙鞅变法时,当然已经有其他学说传入秦国,比如甘龙、杜挚的思想,有道家和儒家的风格,但最终秦孝公还是听从了公孙鞅的建议,认为必须要变法。接下来看一下公孙鞅的变法措施,都是很适合秦国的实际的。

第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通过此措施保证民众绝对的忠诚,这对治理武人很重要,因为所谓的道德约束对他们来说几乎不存在。

第二,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这就是鼓励告密。对于几个文人,也许藏匿一下对国家也没什么损害,一群武人秘密聚集或密谋为不法之事,一旦作乱,对秦国来说是承担不起的损失。

第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是鼓励独立成家,为国家提供更多的战力。

第四,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这是奖励军功,禁止私斗。武人最容易发生争斗,一旦争斗发生,很容易造成军队战斗力的损害。所以要让这些武人把精力都放在为国效力上。

第五,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是鼓励农耕。秦国没有农耕传统,而一旦要长久的立国,农业必须要发展起来。

第六,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不分贵贱,所有人都必须为国出力才能获得荣誉。这对一个处于初步发展时期的国家很重要。

第七,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这就是定下等级制度,便于管理。

这些规定是不是很严苛?的确是。这些制度对于当时的秦国是很有效的,即使公孙鞅后来被杀,这些制度依然保留了下来。但一旦统一全国之后,这些制度用于治理全国就不合适了,这些制度就像兴奋剂,可用于一时,不能用于一世。因为这些制度不把人当人看,而是当做国家机器的一个零件,对民力很不爱惜。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公孙鞅严格推行自己的新法,有了城门立木为信的故事,太子不守法,就惩罚他的老师公子虔、公孙贾,后来公子虔又违反法令,被割了鼻子。凡是提新法不便的人,也都被放逐到边城,从此没人敢有异议。

商鞅真的“刻薄少恩”吗?

助秦攻魏

后来秦孝公任命公孙鞅为大良造,这个职位白起也担任过,是秦国军政最高职位,负责统兵。他向秦孝公建议要拿下魏国。因为魏国与秦国和东方各国都接壤,强的时候就会侵略秦国,弱了还能从东方获得支持,所以不是秦灭魏,就是魏灭秦。于是秦孝公决定先发制人。于是公孙鞅带兵进攻魏国,魏国带兵的将领是公子卬。公孙鞅在魏国时和他关系不错,于是写信给他说,我们以前关系就很好,这次实在不想和你开展,我们喝酒盟誓,和好秦魏的关系吧。公子卬毫不怀疑,带人来和公孙鞅喝酒会盟,结果被公孙鞅埋伏甲兵拿下,魏军也受到攻击,大败而归。魏国只能离开自己的都城安邑,迁都到大梁。此时魏惠王才后悔莫及:早该听公叔痤的话杀了公孙鞅啊!秦孝公因此将商地分给公孙鞅,号为商君。于是人们也可以称他为商鞅。

个人危机

当然也有人劝商鞅要缓和一点。赵良指出了商鞅面临的危险:第一,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才收到重用,这是名不正。第二,辅佐秦王不把服务百姓当做核心,这不算有功。第三,刑法严酷,连太子的师傅都受刑,百姓也收到残害,人们对你的怨恨就很深。你现在出门,没有士兵保卫都不敢出门,这是长久之道吗?我们分析一下这些说法。名正不正重不重要,儒家认为重要,按实际做到的也没几个,实际发生的历史事件,从没因为名不正而失败的,而遑论只是儒家认为的名不正。没有照顾到百姓,这一点是确实存在的问题,但之前分析了,秦国的百姓不同于他国,不能一概而论。刑法严酷是真的,但人人平等却没有错。百姓的积怨其实远远比不上太子这股势力的危险。商鞅的处境的确很危险。他有选择吗?没有。为了秦国的强盛,必须得有严格的全国动员制度。这种制度说到底是秦孝公支持的,商鞅只不过是一个具体执行者。他也提出过其它选项,秦孝公完全不采纳。后人只攻击商鞅却从不指责秦孝公,也不是很公正的作为。

最后秦孝公一死,商鞅的护身符没了,上位的太子恨他太久了,于是诬陷他造反,最后被擒杀后车裂。后人刘歆的一段评价我认为很合适:夫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使民内急耕织之业以富国,外重战伐之赏以劝戎士,法令必行,内不阿贵宠,外不偏疏远,是以令行而禁止,法出而奸息。这种说法充分肯定了商鞅对秦国的贡献。当然对他油刹公子卬的“无信”行为刘歆还是批评的。即使是无信,但不能否认对秦国是有好处的。

评价

商鞅在秦国找到了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一国来说,能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出最适合的政策,那就是功臣。如果商鞅能活到秦国统一全国,他的治国政策未必不会改变。可惜他只能活在秦国开始进攻各国的时代,最终也只能落个“刻薄少恩”的名声。

本文作者:史蠹(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8586008197267980/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商鞅   景监   秦襄公   秦孝公   公叔痤   儒家   魏惠王   文化   服装   周朝   召公奭   史记   西周   农业   春秋战国   司马迁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